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稳中有变,守正创新。试题注重基础,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注重考查语文基础,同时关注知识的迁移、运用,关注问题的解决和思维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试题注重体现北京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基础·运用”部分以“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文本素材则与“北京建设智慧城市”有关,体现的是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现代化的一面。选择这些素材,便于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试题注重加强对品德修养的引导。记叙文阅读的文本借下棋谈人生道理,其中关于“信守承诺”“遇到困难不放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叙写亲切自然,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品德修养的思考。

重视语文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拼音、识字、书写等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注重对语文基础的全面考查。“基础·运用”就涉及到字音字义、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词语和句子的使用等。考查内容符合课标要求,基于学生的课内所学。第3题成语的考查,“不期而遇”中“期”的意思为“约定”,与教材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字的意思一致。

注重设置情境,强调学以致用。试题关注生活实践情境的设置。语文“基础·运用”板块设置了“制作正阳门宣传短片”这一活动情境,在命题中努力实现两个“真实”。一是情境本身的“真实”,从搜集材料到写文字稿,再到制作采访视频,情境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致,真实可信。二是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的,如为短片选字、解决文字稿中的标点及书写等问题,都是制作视频短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真实问题。

试题关注学习探究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科特点,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文言文阅读部分,以“学习”为主题统领四篇短文,又两两组合,从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前人经历对学习的警示两个维度分别展开话题,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实现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将阅读内容结构化,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新的认识。

体现开放性,关注思维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设置开放性试题。“基础?运用”板块:为短片选择片头,学生既可以选择篆书,也可以选择楷书,试题不是考查学生机械记忆不同字体的特点,而是强调运用习得的书法知识解决语言实践中的问题。又如默写运用类试题,学生根据情境要求,既可以选择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文句,也可以选择小学学过的或课外积累的古诗文句回答问题。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意在将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积累考出来,将学生语言实践的真实过程考出来,体现了对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与语言积累运用考查的有机结合。开放性不意味着漫无边际,而是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多样、思维路径的多元上,因此试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过程。古诗阅读试题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诗句与鲁迅那时那地心境的关联,思考鲁迅“还记得这名目”原因的推测是否合理,并借助对诗句的理解说明理由,强调学生理解的逻辑自洽。又如名著阅读试题,需要学生围绕演讲比赛“奋斗吧,青年!”的主题,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人物作例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理由说明类试题,借助问题情境还原了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再现了学生真实的理解、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再现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利于发现学生能力发展的进阶,便于判断学生能力发展的层级,为更公平、更科学的区分学生学业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试题突出对理解的考查。理解是“超越信息本身”,“信息”可以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和复现,而“理解”则需要发现信息的意义,其中包括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能够迁移运用信息等。

试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记叙文阅读第18题要求学生在“羞愧”“难过”后补充一个词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还原为文中的“我”,深入体验“我”与父亲下棋的经历和心路发展历程,学生既要深入阅读文本,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体会,还要借助自己丰富的积累,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受。探究性问题情境,深度的代入感,典型的个性化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主旨、对人物丰富情感的理解。


image.png

通过分析近五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和2021年初三一模二模作文题目,我们能明显地发现这几年语文作文命题特点,通常概况下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的题材
2.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类
3.想象类
(注:重视设置生活情境并倾向于采用半命题式写作)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弘扬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的题材会很容易是考察的重点!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理想与信念等也有可能是重点考察的方向!

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一大趋势就是回归传统文化,每次大考中都有语文作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命题。通过分析,很多区(校)都命题类想象类作文,想象类的作文会越来越多。

类似将科幻小说为基准的想象类作文或者以多少年后的自己,穿越时空的自己作为一种命题。这在以前很少见,由此可见,这将是一个很重要的中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考生和家长应该重视。

设置生活情境这一类作文,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死读书,还要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种形式的作文近年来备受青睐,既设置了具体的情境,又让考生有充分的想象力空间,可以考查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不排除中考会出这种类型的作文题目,平时不擅长这类写作方式的考生在中考前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练习。

越来越多的作文采用半命题式,就是给出一段文字,在文字当中空出一段横线,要求考生在横线上填充合适的词句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主题,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作文中出现过多次,考生平时需做重点备考!


image.png

2021年北京市初中学考语文试卷稳中有变,守正创新。试题注重基础,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试题体现北京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试题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通过梳理建构能力体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试题体现开放性,关注思维过程,侧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基于语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和高度参与的学习路径。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开放性默写题要求默写表达先烈们精神的诗文句子,文言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珍惜年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考生得到精神滋养,达到“以文化人”。

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与时代的楷模、祖国的命运、他人的幸福、历史的更迭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展望结合起来。希望考生能展示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以及对祖国、人民、集体、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image.png

image.png

作者:凹凸个性教育 刘伶俐老师